胭脂鱼

对象鱼百科 2016-09-03 18:06:07

胭脂鱼,又名黄排、血排、粉排、火烧鳊、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火排、中国帆鳍吸鱼等,生长于中国长江水系、卵生动物,在水族箱环境中还没有过成功的繁育。其体型奇特,色彩鲜明,尤其幼鱼体形别致,色彩绚丽,游动文静,被人们荣称为“一帆风顺”,在东南亚享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是中国特有的淡水珍稀物种。由于人为滥捕导致数量下降,通过科学繁殖放流已使种群数量稳定回升。

外形特征

胭脂鱼体侧扁,背部在背鳍起点处特别隆起。头短,吻圆钝。口下位,呈马蹄状。唇发达,上唇与吻褶形成一深沟。下唇翻出呈肉褶,唇上密布细小乳状突起无须。下咽骨呈镰刀状,下咽齿单行,数目很多,排列呈梳妆,末端呈钩状。上颠窝明显下陷,位于顶骨外侧,下颊窝浅而不无须。腹部干直。背靖基底极长,无硬棘,鳍条50根以上,基部延长至臀鳍基部后上方;臀鳍条10~12;尾柄短,尾鳍深又形,下叶长于上叶。背鳍无硬刺,基部很长,延伸至臀鳍基部后上方。臀鳍短,尾柄细长,尾鳍叉形。鳞大呈圆形,侧线完全。

在不同生长阶段,体形变化较大。仔鱼期当体长为1.6~2.2厘米时,体形特别细长,体长为体高的4.7倍;稍长大,在幼鱼期体高增大,体长12~28厘米时,体长为体高的2.5倍;成鱼期体长为58.4~98.0厘米时,体长约为体高的3.4倍,此时期体高增长反而减慢。其体色也随个体大小而变化。仔鱼阶段体长2.7~8.2厘米,呈深褐色,体侧各有3条黑色横条纹,背鳍、臀鳍上叶灰白色,下叶下缘灰黑色。成熟个体体侧为淡红、黄褐或暗褐色,从吻端至尾基有一条胭脂红色的宽纵带,背鳍、尾鳍均呈淡红色。

没长大的胭脂鱼幼体,说实话它们的体色的确不怎么让人期待。深褐的底色,体侧有三条黑色宽纹,虽说不上难看,但和成鱼惊艳的红色相比就差太多了。它们值得欣赏的地方是背鳍。胭脂鱼的背鳍很长,尤其幼鱼的背鳍前端更是十分高大,仿佛把整个躯体都拉伸成了山峰形。也正是这个背鳍让它们得到了“一帆风顺”的名字,听着看着都挺吉利。

生活习性

胭脂鱼喜好在水体中部和底部活动,不耐低氧。其体型奇特,尤其幼鱼体形别致,游动文静,而且会随情绪变化改变体色;摄食频繁,属杂食动物,无论食物状态如何均可进食,其食物包括丰年虾、红蚯蚓和蔬菜。胭脂鱼是卵生动物,但在水族箱环境中还没有过成功的繁育。雄鱼在接近雌鱼时头部和鳍上会出现结节。

胭脂鱼生活在湖泊、河流中,幼体与成体,形态各异,生境及生物学习性不尽相同,幼鱼喜集群于水流较缓的砾石间,多活动于水体上层,亚成体则在中下层,成体喜在江河的敞水区,其行动迅速敏捷。可与波鱼(Rasbora)、鲐(Danio)和黑线飞狐和平共处,但不能与石首鱼和泥鳅混养。

成年胭脂鱼体长最长能达到1米,由于其生长缓慢,在封闭的环境中可以活到25岁。一般6龄可达性成熟,体重约10公斤左右。每年2月中旬(雨水节前后),性腺接近成熟的亲鱼均要上溯到上游,于3~5月在急流中繁殖。长江的产卵场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亲鱼产卵后仍在产卵场附近逗留,直到秋后退水时期,才回归到干流深水处越冬。胭脂鱼胭脂鱼生长较快,1龄鱼体长可达200毫米左右,成熟个体一般体重可达15~20公斤,最大个体重可达30公斤。

地理分布

亚口鱼科大多数属种分布于北美洲,现存约14属,近80种。本种是迄今所知的亚口鱼科分布于我国唯一的种。[7] 在长江上、中、下游皆有,但以上游数量为多;福建闽江亦产,亦属少见。

保护级别

野生状态个体的数量正逐年趋于下降。葛洲坝截流后,长江中下游亲鱼不能上溯至上游的沱江、岷江等大支流中产卵,宜昌江段的某些产卵场的环境也遭到破坏。虽然坝下江段仍发现有繁殖群体,但因捕捞过度,自然存在的野生群体数量下降趋势仍在继续。

本文作者:玄海
一键安装好钓鱼APP

找钓场、查看钓鱼天气,跟钓友交流

相关推荐

中华倒刺鲃

纸上谈鱼

电鳗

原创小敏

油餐条

原创小敏

梭鱼

玄海

白甲鱼

玄海

华鲮

玄海

入门 调漂 饵料 路亚 海钓 水库 坑塘 江河 台钓 四季 钓法 鲫鱼 草鱼 鲤鱼 青鱼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