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鄱阳湖都昌松门水域,惊现消失了近十年的“神秘物种”鳤鱼。据有关专家介绍,鳤鱼在当初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但是,却因多种因素,繁殖种族数量急剧下降,甚至都已到了濒危的程度。如今的发现是回暖的希望,还是如昙花般一闪而现?
“神秘物种”鳤鱼何许鱼也?
鳤鱼:俗称:刁子、麦秆刁、昌刁、刁杆,纲名:硬骨鱼纲,目名:鲤形目,科名:鲤科,属名:鳤属。体细长,近似筒状。头小,呈锥状。口较小,端位,口裂平直,无须。背鳍无硬刺,其起点与腹鳍相对。尾鳍分叉很深,体背部呈蓝绿色,腹部银百,体侧正中上方有一条浅黄绿色的纵带;偶鳍和臀鳍桔黄色,尾鳍灰黑色。外形似鳡,但性情较温和。
鳤鱼属洄游性鱼类,每年7-9月进入湖泊中肥育,到生殖季节时重又回到江河急流中进行生殖。生殖季节为4-6月,性成熟年龄为3-5冬龄。产卵场所需要有流水,而在静水中不能繁殖。生长速度虽不快,最大个体仅达10余公斤,常见者多为0.5-1公斤。
鳤鱼可以说是肉食性鱼类,主要食物来源,还是以水中小动物为食,如,水生生物,小鱼,小虾等!
如何从辉煌再到濒危?
鳤鱼在长江流域的鱼类之中,曾一度成为最为主要的经济鱼种,也是有着“长江三鲜”之美名,也曾上过央视《舌尖上的中国》。
可是,如此美味却为何会从辉煌走向濒危?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真的不难理解,原因也是非常的简单,这里,我们就说说最为主要的几种因素吧!
原因一:美味之下,岂能有好下场?确实,一旦和美味挂钩的,那么其下场必然是入不敷出的。毕竟,它的繁殖速度再快,同样也是需要一个成长过程。但是,我们从鳤鱼的生长历程不难发现,鳤鱼的繁殖能力真的不算出众。所以在如此地步之下,再加上被那些利益熏心之人疯狂的捕捞,可想而之,它们的处境能好到哪里去?所以,为何少?恶意捕捞是关键之一!
原因二:环境污染所致,也许,对于这个原因,很多人可能不赞同。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却不是无的放矢。其实,我们不难理解,对于很多鱼种来说,水质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影响它的繁衍。而很多的洄游性鱼类,往往对于水质的要求非常之高。所以,如果水质遭到污染破坏,那么,影响的不仅仅是它们的繁殖能力,更是会直接影响到它们的自身!
原因三:洄游之路被拦腰而断,鳤鱼属江湖洄游性鱼类,而如今长江流域阻碍江湖的最大关键,那就是大坝的拦截。想想,如今的长江,因大坝的阻挡,对于洄游性鱼类的打击该有多大。长江最为著名的国宝级鱼类——白鲟,它的绝迹又何尝不是事实案例呢?同时,野生中华鲟,白鳍豚等多种洄游性鱼类,无不沿着白鲟的脚步前进着!
所以,即便如今鄱阳湖的鳤鱼现身,前景依然不容乐观。毕竟,它的生存之路依然被拦腰而断,真的想要重塑辉煌,确实难如登天。
十年禁渔,能否助其恢复往日盛况?
长江的十年禁渔令颁布至今,也有一年多时间了。说实话,对于这次禁令,确实值得称道。从建国以来,如此严厉,重视的,也就这次了。
为了突出决心整治长江的生态环境,渔业部门联合多个执法部门,重拳出击,捣毁,收缴长江沿岸的多种大型捕捞器材,以及惩治多个捕捞团伙。从根本上遏制恶意捕捞行为,同时,为了更好的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不止对捕捞业,同时对于垂钓行为,也同样出台了相关规定。
如此作为之下,当然,你说没有效果那真的就是不可能的。如今长江流域多地捷报频频,无不是证明禁渔期间,长江水域的鱼类资源正在逐步恢复。
而如今,消失近十年的鳤鱼,同样也现身而来,虽然可能会是昙花一现,但是,保不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种族的恢复,真的会越来越好。不过,最终,我们也只能去等了,毕竟时间是一分一秒过过去的。出现总是希望所在嘛!
文章最后
十年禁渔,也是长江鱼类十年的回归之路,这路对于有些鱼类会走的很稳,很太平。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洄游性鱼类来说,十年回归路,依然不是那么好走的。毕竟,它们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自然因素,同样也得考虑到大坝所带来的压力。所以,想要真正恢复种族繁衍,靠的绝不仅仅是禁渔带来的保护,更多的还是需要它们自己去重新走出一条新的繁荣之路。最后,我们只能为它们祝福,希望十年后,长江流域之中,能听到更多关于它们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