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钓友基本上都有几个经常去的水域,可能是野钓场,也可能是黑坑,目标鱼基本上都以自己喜欢的为主,哪里目标鱼多就常去哪里,在熟悉的固定的水域里钓特定的目标鱼,轻车熟路之后,便大多采用自己几乎固定的那种常用的调钓方法。
这种自己经常使用的调钓办法很有好处,用得次数多了,也就熟悉了,哪种动作是实口一目了然,哪怕很轻微也能引起注意,有的动作貌似挺大,却叫人紧张不起来,凭本能就能判断出那不是有效鱼口。
我也经常这样做,但是呢,使用的过程发现了一些小问题。
我使用的是两目加粗的大佛手,我的调钓是半水带发光棒调零目钓四分之一目——我夜钓就这样调钓。
到了白天,发光棒不摘掉,顶多钓一目。我夜钓很少用电子浮标,因为在水的透明度高的情况下,电子浮标的水下部分和水上部分难以区分,花花绿绿的一串亮目,尤其用7.2米以上长的竿子时,看起来眼花缭乱,鱼口的小动作不够醒目。
若是有那种2~3目的大亮目的话,我倒是乐意使用,可惜买不到。
我这么做实际上就是把发光棒当成了浮标的一部分,省着总是白天夜里调来调去的。我的钓组搭配是4号主线+3号子线,绑35~40厘米的单子线,拴8号伊势尼钩,玉米粒作钓饵,目标鱼是鲤鱼。
我之所以没简单粗暴地说我调平水钓四分之一目,而是特意提到了我用的是两目加粗的大佛手,是因为同样的调钓,因为标尾的浮力不同,钓组在水下的状态也不同。
我的浮标和我的调钓方式决定了我的铅坠是到底的,子线自然也是躺底的,我等的就是生口鲤鱼的那个黑标。
在一座水库,我用这样的调钓方式钓了好多年,越钓越顺手。
可是,问题却出现了。
有那么一天晚上,我把钓点选在了一片芦苇附近。23点之前,我一口没看到,23点之后,本来就不太亮的发光棒显得更加昏暗了,人也开始犯困。就在这时,我突然感觉到,左边的那支7.2米竿的浮标有点见长,定睛细瞧,发光棒和它的倒影间的距离确实大了一些。
难道有鱼咬钩?鲤鱼虽然送标的时候不多,但是也不排除有个别的现象发生。我两只手抱着竿子略等了一下,浮标再次缓慢上升。我确定了这确实是鱼口,双手一发力,本以为会有那么“咯噔”一下子的沉重手感,可是钓组却带着风声“呜”的一声飞到了空中。
这么稳的标相,怎么能打空呢?黑更半夜绝不会有小鱼来捣乱,而且那标相也不会是小鱼。大鲫鱼也不可能,要知道铅坠到底,加上那么长的子线,如果是鲫鱼,得上升多高才能制造出标相?
钓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只有调钓一个环节,调钓相同,但钓具不同,会导致水下的钓组呈现不同的状态
直到第二天早上,我听到别的钓友钓获草鱼的消息后才开始严重怀疑我是不是遭遇了草鱼。
如果咬钩的真是草鱼,那么送标就可以说得通了,40里米长的躺底子线能分两次出现标相也说得通,有了第二次标相我才提竿,说明提晚了,打空竿也说得通了。
认识到了问题所在,接下来就是怎么解决问题。我的思路有三个,下面逐个分析。
第一,浮标稍微见长立马提竿,也就是抓第一口。这个办法应该可以,但是不把握,假信号可能会产生很多干扰,肯定会有更多的“空枪”,成功率低,而且会有中鱼后又脱钩的隐患,毕竟那么长的躺底子线出现送标的一瞬间,草鱼实际上已经叼着鱼饵上行了超过子线长度的距离了,未必及时了。这办法不好。
第二,调灵钓灵也是个办法。鱼饵的重量消失,浮标会及时同步上升。不过,这个解决办法马上就被否了,试想一粒玉米粒的重量体现在两目加粗的标尾上才有多大的距离?半目都不到。也就是说,玉米粒被草鱼叼起来时,浮标至多有半目的变化,不够醒目,还是不行。
第三,调钓方式不变,缩短子线。浮标的每一个动作其实都是以铅坠的移动为前提的,那么长的躺底子线,如果出现送标,铅坠的最短距离应该大约等于一个子线的长度。
缩短子线,在同样的行程中,浮标的动作就会提前出现,动作也会加大。
这个思路不错,于是子线最终被确定在了23厘米左右。
其实,如果我纯粹地把草鱼作为目标鱼的话,问题就很好解决,但我毕竟是以钓鲤鱼为主,改变调钓方式或者继续缩短子线长度就不利于钓鲤鱼了。
调钓决定着能否看到鱼口,也决定着应该抓哪口
第二周夜钓,同样一个微微一送的缓慢小动作,小到了发光棒和它的倒影间的距离仅仅略微加大一点而已。
因为我的调钓方式不适合钓送标鱼,心中已经格外注意,所以这次我绝不手软,收获一条七八斤重的草鱼。再后来,那拨稀少的草鱼消失了,我又把子线改回到正常钓鲤鱼的长度了。
这件事说明,提竿无鱼可能和调钓有关。如何调钓,肯定会决定抓口的动作,哪些口是必须抓的,哪些口可以放一放。由调钓带来的标相不清晰,从调钓上就可以解决。
但钓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只有调钓一个环节,调钓相同,但钓具不同,会导致水下的钓组呈现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可能在钓组上做个改动就可以弥补。
同理,钓组上的某一个环节的改变,也可能会导致提竿无鱼。
下面,我再讲讲我的钓友的案例。
今年刚开春,这是钓鲫鱼的季节。我虽然不喜欢钓鲫鱼,但是闷了一冬天,找个有水的地方甩上几竿就觉得很幸福了,也就不在乎鲫鱼还是鲤鱼了。
到了水库后不到一小时,我和朋友都有了十条八条的收获。可是他遭遇了一次挂底,子线直接牺牲了,只好换钩,可是换钩时发现,新绑的钓鲫鱼的小钩没带。
这算什么,从我这里拿几副线组不就完了嘛!可是上鱼的节奏却变了。我这仍有稀稀拉拉的鱼口,他那就安静多了。
过了一会儿,他中了一条,水花生很大,他在嘟囔道:“嘿!这玩意咬得缺德唉,居然闷漂(黑标),我还寻思是个小鲤拐子呢!”
又过了一会儿,我又听他在举着轻飘飘的鱼竿在那叨咕:“这口送得多好啊,咋没鱼呢?”反正后半程他那要么没口,要么空竿,有的时候中鱼也是莫名其妙的标相,甚至有的时候提竿换个鱼饵,鱼钩上却有鱼。
回来的时候,他在车上摇头晃脑地感叹:“今儿这鱼……啧啧啧,咋咬的都有,不会钓了。”然后话锋一转就开始挤兑我:“都赖你,换了你的破钩就完蛋了。你说,你是不是查着黄历,故意挑了个黄道破日绑的鱼钩?”
别说,这句话真提醒我了。
我问他是不是换了我的鱼钩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得到他确认后,我又问他的子线多长,他回答:45厘米对折。
我又问他钓组是什么状态。他答:铅坠悬浮,下子线弯曲。
我又问,换了我的子线后重新调标了没有,他颇为差异地反问我:我钓组都调好了,换个一模一样的鱼钩还重新调个毛线啊?
这就对了,原因就在于我为了增加鱼钩的隐蔽性,用的是60厘米长的子线对折,每根单子线平均长出十多厘米,按照他原来的调法,两根子线的弯曲程度可想而知,春天的鲫鱼,动作小且慢,送标根本看不出来,偶尔能看见送标也是傻鱼干的。
不过,鱼再傻也有醒过腔的时候,吐钩了,他也扬竿子了,时机刚刚好。
就这样,他完美地实现了一次次的空竿。
这也就能解释得通他那的鲫鱼为啥会有黑标,为啥换饵的时候会莫名其妙中鱼,因为鱼把钩吃实了,或者赶巧了,鱼正在那里悄悄吃饵,浮标没有反应,可他正巧换鱼饵,这条倒霉的鱼就被稀里糊涂地拽上来了。
提竿无鱼宜首先在调钓环节寻找突破口,调钓没有问题的话再检查钩和饵的搭配
综上所述,调钓决定着能否看到鱼口,也决定着应该抓哪口。
但是,很多问题的产生并不是调钓环节单独造成的,每一个细节的搭配失误或疏忽都可能导致钓者看不到鱼口、提竿无鱼,或中鱼后频繁脱钩。出现这种情况时,我建议首先在调钓环节寻找突破口,调钓没有问题的话再检查钩和饵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