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酷暑钓鲫,一早一晚一夜钓之道。正时正晌怎么办?首先找到关键点,破解之道在眼前。
一、鲫鱼难钓的关键点和关联点
一个关键点:水中的溶氧量少;
四个关联点:溶氧与水温的关联、与水深的关联、与水面的联、与流波的关联。
1.溶氧量与水温的关联:水温越高,溶氧越少,水中生物代谢加快,水中氧气消耗增加,鱼的活跃度明显减弱;
2.溶氧量与水深的关联:水越深,透过水体向下渗入的氧气越少,水的溶氧量越少;
3.溶氧量与水面的关联:水面儿大,水的溶氧量就多。反之,水的表面积越小,溶氧量就越少,鱼的活性必定要弱。
4.溶氧量与流波的关联:水在流动、波动时,其表面积大于静止时的面积,从而会使水中氧气增加,鱼儿活跃度增强。
水中的溶氧量虽然是关键点,但我们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那好,我们就从四个关联点中找答案。
二、找准盛夏钓鲫的切入点
当我们了解了水中溶氧的四个关联点之后,便可以逐个破解,寻找到正确的切入点:
第一,首选宽阔大水面钓场:坚持选择大河流、大河汊、大坑塘,决不死守小沟、小渠、小坑,鱼多不开口只能当“空军模范”。我曾有过盛夏钓小水渠“三战三败”的教训,盖因这条异常偏僻的小渠暗通潮白河,内存野生七八两重的大鲫颇多,奈何水面小且浅,屡钓失败后,引发当地人老少上阵,网捕手摸,逮了个一干二净。
第二,优选阴凉低温钓点:避开阴阳面浅水、浅湾、浅滩,选择深水、深湾、深潭,正所谓俗语所言“夏钓潭”。但由于水越深溶氧越少,所以“潭”过深也不行。根据现有的鲫鱼养殖研究资料,钓深不超过3米为宜,我在野钓时发现:钓深在3.5—4米也没问题,所以理论运用一定要灵活。
第三,重视缓流波浪河段:在河道有缓流,或常常起波浪的河段,可能果断下竿施钓。水流和波浪会增加水体溶氧,鱼的活性提高。水流和波浪水体,鱼索饵时浮漂讯号相对放大。炎热天气钓静水,难免出现“泡漂”现象,时而“早有蜻蜓立上头”。所以盛夏时节要抛弃流水不好钓,波浪不好看漂的想法。
第四、晴天主动寻钓草边:如水深合适,尽量找有水草的位置开钓。因白天光照充足,光合作用明显,水草释放的氧气多,附近的浮游生物活跃,鲫鱼觅食自然积极。当然,如果是夜钓,那就不宜钓草了,正所谓:白天钓草边,夜晚钓光面,千万别搞反了。
三、实钓中需注意的“四个一点”
1.线组精致一点:盛夏钓鲫鱼,很多时候不是微口,而是极微口,线组不精细,就是看不见吃口。应对办法:首先主、子线要细一点;其次浮漂要小一点,首选纺锤型的小碎目漂;第三铅皮座选“细长型”的,减轻鱼就饵时向下阻力小,放大浮漂动作;第四子线短一点,限制其入水后的摆动空间,避免将进窝的鱼引散。举一个我经历的真实例子:前N年夏用某极峰3号漂不见鱼口,后改用同牌子的芦苇小漂,连续三竿上中双尾——细节很重要。
2.调钓精准一点:钓点的鱼停留在哪个层面,我们无法提前知晓,所以调钓的核心是“钓离底”。采用双钩双饵调漂,由于不能保证每次搓饵一样大小,视目可在4—5目,确保“双饵离底”。调漂时要特别注意:竿稍入水后一定耐心等待,等到主线下沉到位后,再修剪铅皮,才能保证调目真实准确。实钓时先通过调几钓几的方法让下钩触底,然后以5—10cm的距离向上搜索,直到有鱼上钩,再开始钓定层。当然,这个定层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要根据鱼情及时调整。
3.用饵精细一点:由于鱼索饵就饵不主动,那么饵料单体要小,一般比绿豆粒还要小,很考验搓饵的手上功夫。要选用细目饵料,防止粗颗粒料挡口。钓饵的雾化要慢,避免出现雾化带,分散窝子里鱼的吃饵目标。钓饵的比重要轻一点,可以诱使鱼在试探饵时,通过其张口所产生的负压,将钩饵无意间吸入口而被钓获。总之,钓饵尽可能细腻、柔软、轻盈。至于打窝,建议以钩子挂3、5个小饵球抛到钓点即可,一次切莫多打。钓饵建议以单一味型为主,不搞大杂烩,除非你有成熟的配方。只要钓点很少小杂鱼抢食,个人以为本味、香的腥的都可以,蚯蚓也可以,不一定逢热必素,只要上鱼就没问题。
4.应变精确一点:钓无定律,随时应变。凛冬鱼多轻口,炎夏鱼多微口,应变当以“微”为要,比如:有口不中鱼,上移浮漂的位移应以一颗太空豆的长度为基本单位,切莫大刀阔斧搞厘米级的移动。不要小看这一颗豆的距离,它往往决定鱼获的多少,我在实钓中碰到这种情况相当多,所以调整时一定要精确。更不可遇到水流,就急着改跑铅滑铅钓,只要整个线组位移不大,就坚持不改钓法,大不了钓钝一点,也总比钓跑铅灵敏度高。
如果说竞技钓是标准化,那么野钓完全是个性化。我认为对的,不一定对,或者根本就是错的;我用的习惯的,别人可能不适应,或者根本就弃用。野钓就好比一个花园,各种钓法就像盛开的各式各样的花朵。如果只开一种花,那就不是花园了,只能是育种的花圃。不管怎么说,把自己熟悉的钓技钓法写出来,总是多了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所以谬误之处还请钓友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