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钓鯽鱼越来越少、越钓越的现实情况下,如果仍然墨守过去的一些冰钓理论、冰钓经验,我们就会在冰钓实践中打败仗。据我体会,我们冰钓有四个误区,提出来供钓友们参考。
打窝不是越深越好
传统做法是找水体的最深处打窝,这在鱼多的情况下可以,可现在的问题是鱼又少又小,它们虽然爱聚群以增强集体的御寒能力,但它们形不成大的群体,所以它们不到水温一直没什么大的变化又比较寒冷的最深处去过冬。
特别是在最深处也不太深(不超过3米)的野钓水体这种情况更为突出。这种水体的鱼,多到有水草、石块或其他障碍物的地方去避寒。因为这些地方一般水不深,被阳光一照,水温很快上升,往往高过最深处的温度。这里不仅水温高,暖和,还透气性好,溶氧量高,又有吃食,又容易藏身,鱼儿不来这里去哪里?
当然,也不能太浅,水深一般不要少于70厘米。在这样的浅处找深一点的地方打窝,是最理想的了。
凿洞不是越小越好
很多钓友喜欢打小洞口,有碗口大就行。认为洞口小,鱼都往洞口跑,鱼的密度比大洞口相对大一些。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
冰层下面光线很暗,打开一个冰洞,就有一束阳光照进洞口,水底就有一个比周围较亮的弱光区,喜弱光的鲫鱼就会游动过来,洞口越大,在水底形成的弱光区也就越大,更远处的鱼就会被吸引过来,所以说洞口越大,集的鱼越多。
凿洞时可以采取三步走的凿洞方法:第一步,先打一个深度占冰层厚度一半左右,长1米、宽30厘米的透光区,使水底形成一个较大的弱光区;第二步,在这个透光区的中间部位,凿开一个20厘米方圆的小洞口,撒窝垂钓;第三步,在垂钓过程中,过会儿就把洞口扩大一些,逐渐把小洞口扩大成长七八十厘米、宽30厘米的大洞口。每扩大一次洞口,上鱼就掀起一个小高峰。
有人担心扩大洞口时会把鱼惊走。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适当的凿冰振动声,不仅不会把鱼惊走,还会引起更远一点的鱼的注意,使之游过来吃食。
不是越静守越好
我们的习惯钓法是垂钓时少动多静,守着竿坐等。认为鱼在严冬吃食很轻,很慢,半天才能吃进嘴里,所以只能坐等,要是还像夏秋季那样不断提竿引逗,就会把想要吃或正在吃饵的鱼惊走。这个理论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但事实并非如此。
严冬的鱼吃饵又轻又慢,这不假,但这时的鱼同样极少像夏秋那样主动吃饵,如不引逗它,往往会出现把饵放在它嘴边它也不吃的情况。所以冰钓一定要打破以静为主的传统钓法,勤提竿勤引逗,来个多动少静诱鱼上钩。特别是我们钓的多是小鲫鱼,小鲫鱼防钓经验少,比大鲫鱼胆子大,勤引逗不仅不会把它惊走,相反还会引起它的注意,引起它的食欲。
当然,当鱼吃饵时不要提竿引逗,掌握一个“鱼不逗我我逗鱼”的原则,静守不要超过两分钟。
不能一味地用台钓法
台钓法灵敏,上鱼多,这无可非议,但是,如果一天的最高温度在0℃以下,也就是说垂钓时洞口的水能很快结成薄冰,这种情况用台钓就不如传统钓了。我们知道,台钓所用浮漂的示标直径很细(只有不足一毫米),所以示标部分的浮力很小。如果露在水面上的示标杆能很快结冰,就会使浮自动下沉。不仅如此,就是水下接近水面的都分示标也会结上冰,促使浮漂再次下沉。
冰钓时常常发生浮漂无缘无故地自动下沉,以至于漂尖慢慢没入水中,就是这个缘故造成的。由于浮漂不断下沉,本来一钩着底,一钩悬空的台钓组合,就会失去平衡,慢慢变得两钩都卧底,甚至造成铅坠卧底,两钩的两条长子线都卷曲在地上,这就将最灵敏的台钓组合变得最迟钝,往往鱼吃了饵,浮漂也没有反应。特别是冬季鱼吃饵很轻,卷曲在地上的长子线就更不能把这种吃饵信号反应到浮漂上。
传统钓则不然,虽然传统钓的浮漂示标比台钓漂粗,浮力相对大,灵敏度相对低,但它的子线短,即使浮漂尖结冰,铅坠卧了底,鱼吃饵时也会因子线短而牵动浮漂产生反应,相对地说,这时的迟钝变成了灵敏。另外,浮漂上下的部分水线与风线,因冰冻会变硬变直,灵敏度高的台钓会因此而牵动浮漂移动,造成不必要的假讯号;而示标较粗的传统漂,出现这种状况的机率就小得多。
所以,在0℃以下冰钓,最好用传统钓而不要用台钩。更何况冰钓要钓草窝、草边,用台钓法就更不适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