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水似镜,可是只是首场平静,第2场起平静写在脸上,心底却起了涟漪,到第3场,脸上和心里都起了波澜, 十八般武艺用尽,其中就有子线的变化。到最后一场,更是把子线视为“生命线”,虽然十竿中难得有一竿中鱼,而脸上却反而平静了。
1997年9月,化绍新代表莱芜山庄参加第十三届全国钓赛获个人手竿第5名,一个月后参加第三届“ 钓王杯” 总决赛,得了第4名,这是开局。1998年再争“ 钓王杯”成为榜眼。1999年加盟“ 海狮”,不仅成就了“钓王”,还拿了第十五届全国钓赛个人手竿第4名,后被老鬼钓鱼学校聘为主教练。
本来,他可以一鼓作气,在第六届“ 钓王杯”上实现二连冠的,可惜郑州钓场作弊,他与阎景泉等人集体退出了比赛。此后,他恢复“ 业余”本色,于2001年拿了第七届“ 钓王杯”第3名。
问化绍新:浮标和钓饵成为决定钓赛胜负的因素,你看重哪一个?回答:大错特错!因为每一个环节都对胜负有影响。什么浮标派、钓饵派,我只知道认认真真钓好每一竿鱼。
又问:邓刚有一个基本式: 钓小鲫鱼,子线13~14 厘米,与搓和拉无关,与钓快鱼和慢鱼无关,与天气的好坏无关。你认为这个说法对吗?
老师回答
“ 一般来说是这样。不过我的钓法与邓刚不同,邓刚是抓浮标到位鱼讯,也就是铅坠停止摆动后的标尖反应,我是从钩入水就注意浮标了。有人说,化绍新提竿频率高,相对中鱼率并不高。这个说法比较客观。我的子线长,出现信号的机会多,而不明显,对似是而非、半真半假的鱼讯我也不会放过。应该说,钓被钓过多次的鲫鱼我注重意识提竿。
我认为,子线的长度是由鱼情和钓法决定的,以鱼情定子线长度是一个重要原则,但必须和钓法结合起来。有的人很活,见动作就提,不厌其烦;有的人比较执着,就抓那一口,其它信号放弃了。
如果是快钓生口小鲫,我的子线在15 厘米左右,但我的线板上还备有18~20厘米的子线,我会根据鱼情结合钓法换长一点的子线,鱼情再变我又可能换回短的。有记者撰文介绍,某个比赛钓手根本不看浮标,抛钩后数着123 就提竿了。
浮标没有反应怎么就中鱼了?这是打的意识。钓手精确计算了从两钩入水到鱼咬钩的时间就是3 秒钟,到第4 秒钟钩肯定入嘴了,如果不提竿鱼不是吐钩了,就是咬第二口了。在钓高密度生口鲫鱼时,这种情况是经常的,因为鱼在那里等着,容不得铅坠到位就咬住了钩,而浮标还来不及反应呐!有动作而出不来不是浮标原因,是鱼的密度太高了,到看见标尖有动作的时候就是第2 或者第3 尾鱼咬钩了。
试问:在1 尾鱼差异就可能掉一个名次分的时候,你会放弃吗?只有到了一场就十几尾鱼时才会梳理哪个是真信号,哪个是假动作。
有一种情况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鱼的密度很高,但口乱了,出现在浮标上的动作不能说不漂亮,但提竿不中鱼。如果用短一点的子线,这种情况更厉害,而子线短,传递信号快。此时用20 厘米长的子线,让下沉的铅坠带着它摆动,铅坠到位,子线是弯曲着有一个弧度的,那么鱼咬钩在浮标也不会反应出来。
这也是打意识,但此时不是数123了,而是看浮标行至某一目数时出现的微妙速度变化,时间不足半秒。当连续几竿出现这个动作,并把它存贮在脑海里,这鱼就不难钓了。因为浮标走到那个位置总会出现那个动作,即使有所变化,提竿也已经成了必然。
可是你以为浮标还没有到位,错过了一闪即过的动作或以为不起眼就忽视它,那么不是往下走没有动作,就是乱信号。总之,等着浮标到位后捉老实信号是慢了。不过这种钓法稳足, 不冒险,钓慢鱼有利, 同样值得尊重。
一些手脚慢, 视力差的钓手看别人钓得快、钓的多,经常抱怨没有动作,其实不是没有动作,而是没有把有效信息贮存起来。脑筋花在浮标上、钓饵上,对子线长短总是偏向鱼情,而不善于调整钓法。在浮标、钓饵、线组相同的情况下,搞不明白为什么别人钓的多。
钓法有明的,也有暗的,明的显而易见,上饵、抛钩、提竿,似乎不输分毫。但别人连续换钩,他的子线是长上了还是短了,钓位相差3 米,在子线有2 厘米误差是看不出来的,其影响线组运动、吃口和反应在标尖上的动作都变了。我钦佩北京的关秉宏,60 多岁了能够打意识, 用不着别人提醒就能把握线组运动规律。
有一种俗称“蚂蚁上树”的钓法, 就是把铅坠推到标脚,一标长的大线加上子线20 厘米左右,原来调4 钓4 ,钓底而不让饵长时间停留水底。铅坠摆动到位,浮标往下走6 ~7 目,待到两饵到位就没有信号了,这在竞技和休闲钓鱼中是经常出现的。
调4钓4应该是钓钝了,可是两饵到底鱼不跟你玩,它就是在18~20 厘米子线形成的摆幅,两饵飘荡到将要触底而不到底的时候来那么轻轻一口。如果你注意了这个过程而把两钩触底视为浪费那就错了,因为你浪费了机会,说不准鱼会在钓饵刚刚停止摆动时来一口。蚂蚁上树,上上下下,忙个不停,当鱼成了蚂蚁的时候,你是钓离底还是钓底呢?左右为难,就要靠经验了。
蚂蚁上树这一钓法主要用于钓上层鱼,不看标,看饵。如果鱼在上层而不在水皮,饵入水继续下行, 由于一标长大线加上20 厘米长的子线,那么,钓手看不到饵的时候就是凭感觉。这种感觉需要钓手在每场比赛中现找,不能凭过去的印象,一旦找到了感觉,找到了时间差,上鱼就快了。
在用蚂蚁上树钓法时如果发现鱼挨着水皮,我会立即换15 厘米左右的子线并在连接环处粘一轻质发泡颗粒,仍然把铅坠推到标脚处,然后不看浮标看泡沫。我把它称为‘泡沫钓法,此法专门用于钓水皮,是任何短标都做不到的。”
化绍新的这种钓法已经被很多钓手采用,并被亲切地称为“ 化氏钓法”。
化老师又说到:
“对离底咬钩,有人以为子线短一点,伸直了,鱼在浮标下行中接口,动作干脆利落。然而有此一口都是生口鱼。在钓放多次的滑鱼,口轻、口乱是常态,调4钓4 而在离底与不离底中寻找胜机,就不是15 厘米的子线能对付得了的。不过,我并不以为邓刚的说法有错,因为他的钓法与我不同,他钓的稳,空竿率低。”
有人以为,大师过时了,背气了,但化绍新这番解剖让人耳目一新。